管理的手法日新月異,企業持續改善的結果,已經感到改無可改的境界。但是,仍需在一片紅海中掙扎求生存。到底要如何脫離當前的經營困境?
檢視供應鏈的價值溪流圖,就會体會限制理論『局部最佳的總和,並不等於整体最佳』的現實狀態。各個企業以自己的觀點努力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模式,卻在上下游之間互設門檻,使整個供應價值流,處處是停滯、等待與浪費。諸如:重複檢驗、重疊庫存、運輸的浪費….,其中又以上下游排程變動、中斷、不連續,造成的浪費,最令人頭痛。
目前已經到了軍團作戰的時代,如果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廠商間,仍然互相猜忌,資訊不願透通,欺下瞞上,遲早會在市場中被淘汰的。
『30天前就能排定百分之百不變更的生產計畫』的廠商是不存在的。市場變動既然無可避免,就必須上下遊協力共同設法在變動的環境下,建構一個相對穩定的生產排程模式,及上下游整体宏觀的最佳點,設置庫存。作為排程變動的防波堤,降低整体之庫存,縮短全程交貨週期。
整体改善必須以精實的思維,作整体供應系統的流程再造。從供應鏈的價值溪流圖看,至少有三大領域是再造的重點:
A、 縮短交貨週期

依據上圖的數據,從市場預測所下的補充訂單,要在109天以後才能交貨。到達時的市場變化,可能讓許多剛到的貨,就變成滯銷品了。或者因應市場變化,經常以空運或緊急出貨來因應,造成許多額外損失。雖然,從流程精實化,可縮短一些決策時間造成的多餘停滯。最後,供應系統還是只好以『備庫存』來縮短交期。
B、 降低整体庫存

資訊不透通,又缺乏全系統規劃的結果,準備的庫存不是客戶要的,反而造成熱門商品的缺貨。庫存不斷墊高的結果,可能多達365天的存貨,其中許多庫存,最後卻變成了呆料。
根本解決之道,還是必須用精實生產的拉式觀念來佈置適當的店面庫存。藉上下游透通的資訊進行:
 供應商存貨管理 (VMI):依據存貨消耗補充產品。
 產品生產系統化:主動補充下游被拉走的品項。
 品類管理計劃:從產品的全製程展開,作最佳的品類群組。
 分享預測:即時傳遞需求變化至供應末端,降低長鞭效應。
 快速回應:系統佈置,依據監測顧客需求變異的結果,迅速調整。
達成下圖的相對理想狀態

 只準備自己生產週期所需的庫存,信賴上下游各自的掌控能力。
 原材料製造商規模太大、生產模式無法搭配,自己備30天庫存。
 供應鏈庫存降到90天,縮短運輸時間與增進其安定性是下一個改善重點。
與材料製造廠的協同,對中小企業來說,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,只有去思考因應辦法。
C、 消除重複檢驗
大部分的ISO9001已經流於形式,許多公司的SQE也只能依據供應商的表單稽核『有沒有填?』,而沒有進一步深入瞭解『該填什麼?』或『填得對不對?』。在供應商花了許多人力檢驗,收料還需要做進料檢查。不能免驗的癥結與其說是不信任,還不如承認『供應商的管制機制沒有辦法達到真正控制品質的要求』:
 供應鏈中每一個單元,依據下游廠商提供的『規格』,推演各自的品質管制計畫,卻沒有將顧客需要的關鍵品質特性,匹配到需要管制的製程中。
 管制計畫規定的檢驗模式,無法有效偵測製程變異或檢出瑕疵品。
『改善』,必須從製作有效的管制計畫著手:
 用派駐工程及逆向派駐工程,將上下游間整個製程開發的知識串聯起來,確認最適合的管制項目與監控點。
 從製程特性矩陣表分析,影響關鍵品質特性的關鍵製程,加以管制。
 運用抽樣檢驗技術,規劃製程管制的抽樣計畫,有效的實施製程管制。
 執行量測系統分析,確認檢驗的尺寸是對的。
以系統的品質保証,取代檢驗的浪費,才能確實剔除無附加價值的成本浪費。
公司內部流程整合就夠頭痛的,何況是公司間。但是,局勢已到了不得不為的地步。集團領袖,應要求旗下供應系統作全面的價值溪流体檢,開始BPR(流程再造),建構精實的供應鏈体系,墊基更堅實的競爭基礎,才能永續經營。
流程變革與精實化技術,可請顧問幫忙。特別是牽涉公司間相關利益衝突的排解,可以顧問客觀的角度、公平的評估,做出整体最佳的三贏決策。實在是當前金錢風暴中,企業ROI最高的投資。
歡迎諮詢!
崇裕國際有限公司
http://fritzyeh.blogspot.com/
總經理:葉秀經
fritzyeh@gmail.c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itz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