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RP是現代企業必備的工具,然而多多少少都有些『不好用』,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『資料不正確』。就系統的觀念來說,電腦是死的,所以這些所謂的資料不正確,顯然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,其中最大的主因就在物料編碼不當。很多公司的編碼原則都是古早以前訂定的,也許是現在的產品改變了,或是經營模式變革,當初負責編碼的團隊不夠真知灼見,擴充性不足,造成現在的困擾,我覺得這些都是推諉之詞。從很多公司物料編號的問題上發現,造成一物多料號最大的主因,都是人為紀律的問題,特別是那些接受訂製產品的企業:
通常設計尚未完成就要生產,工程部能把圖趕出來就不錯了,哪有人去管物料編號。在現場一句『交期來不及你負責?』的威脅下,生管自然有辦法繞過ER發出工令單,沒有料號,,倉庫也能發料,都以為『我知道,待會再補不就是了』。殊不知如此一來,不用多少筆就會造成料帳的混亂。
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『設計變更』,這時通常更緊急,有時候現場工人憑著自己的經驗就幹起來了,也沒有通知資料中心維護,到下次要再生產時,又發現圖面錯誤。更慘的是,維修人員帶了備用零件飛到新疆,要維修時,才發現零件改了『?』。與其追究責任,不如平時多花几分鐘。
縱使有設計變更通知單,也不能保証料不出問題。工程師為了方便,通常在自己的電腦裏面會備份一個圖檔,急著叫出修改就把圖發出去,卻如沒有把更正的圖面UPDATE到資料中心,下一次生產又發錯圖了。
不打破『我知道』、『我會注意』的觀念,回歸系統運作,是永遠沒有機會成功的的。記得三十多年前,對老外說了一句『我知道』,他當場回了一句『你知道,你明天被車撞死了怎麼辦』,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中,成為我三十多年來執行管理業務的座右銘。
另一個問題的癥結,是編號本身不當,缺乏系統性的物流分類及編碼原則。每個人對同一個物料的說法都不一樣,特別是老師傅慣用物料的俗名,工程師卻用書本上的名稱,工程師們彼此對規格的描述也不統一。50øx1/2”壓力表跟1/2”x50ø壓力表對電腦來說是不同的東西,用外行人來編號就很可能編上不同的號碼,這也是造成一物多料號的主因之一。
上述問題都是以個人為出發點,如此依賴人,而不是靠系統自然維護的作業,是最不可信賴的。設計一個輸入品名、規格就能自動編號的小系統,就可以解決許多人為習慣不相同的問題。
如此在系統配備及紀律要求雙管齊下,還須花苦功去整理系統中亂七八糟的編號,才能發揮ERP真正的價值,提升工程師的效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itz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